为什么老顾客吃着吃着就不再来照顾生意了呢?有啥科学解释?
当前位置:点晴教程→知识管理交流
→『 企业管理交流 』
路过小区门口那家酱骨头馆,老板在门口瞅见我,咧嘴一笑:“大兄弟,咋老没来呢?”我嘿嘿两声没接话,心里直嘀咕:您是真不明白还是装糊涂啊?上回那骨头炖得柴得要命,结账时抹个零头还磨叽半天。 这话憋肚里不能说,可脚底下抹油:往后怕是再也不来了。
老客拍拍屁股走人,多数老板压根儿摸不着头脑。有位干了三十多年餐饮的老师傅分析过,得罪老客的老板分两种:一种“只把您当ATM”,另一种“硬跟您装兄弟”。前脚刚夸你家酸菜白肉地道,后脚您让家里“七十大爷”看店。 老爷子瞅见老客用优惠券,脸拉得老长,嘴里嘟囔:“又来占便宜!” 熟客臊得脸通红,筷子一撂再没回头。还有位烤肉店老板,忙起来把老客晾边上半小时,嘴上说“咱哥们好说话”,结果人心里骂着“杀熟”掀门帘走了。 老客流失这事儿,表面风平浪静,内里早翻了船。铺子生意好不好,关键看这几桩:拉新客、新客变熟客、熟客别跑路。最要命的是第三点,熟客跑得比新客来得快,买卖指定黄摊子。 企业往后80%的进项,全指望眼下20%的老主顾,餐馆也一样;伺候好老客再买一趟,比忽悠新客容易六倍不止。 可为啥老客吃着吃着就撤了呢? 一碗牛肉面悄摸从18窜到25,老客嘴上不说,心里拨拉算盘:够买一斤多排骨自家炖了。更坑的是老板还蒙在鼓里,看着营业额没咋跌,其实顾客数早偷摸少了两成。 开业那会儿肘子炖得酥烂入味,火到得提前订座。半年后换厨子猛加味精,老客咂摸两口就撂筷子:“咋吃出科技味儿了?” 张婶儿每周三固定来吃饺子,有回碰见新来的小伙计。问句“蒜泥能多给点不”,对方翻白眼怼回来:“一小碗够了吧?多了也浪费,这我还赔钱呢!”气得张婶自己结账时主动多掏两块钱,心里却想以后再也不来了! 有人某福大学的专家统计过,铺子能把老客流失率压住5%,利润就能飙涨25%至95%。可九成老板压根儿没算过这笔账,眼瞅着客似云来,殊不知桌底下漏了个大窟窿。 馆子老板最容易踩的坑,就是把买卖关系整拧巴了。长春有家老字号炖菜馆吃过亏,老板娘跟常客处得像亲姐妹,结果某天政府领导突击检查,硬把人家提前三天订的包间给占了。 老姐妹带朋友扑个空,当场红了眼圈:“我把你当姐妹儿,你拿我当啥呢?” 热络过头招人烦,冷若冰霜更完蛋。沈阳西塔的某烤肉连锁店就栽过跟头,让八十岁老爹收银。老爷子见熟客用会员折扣像割他肉,嘟囔着“赔本买卖”。某公司副总被臊得挂不住脸,二十人的团建聚餐立马换地儿。 日剧《深夜食堂》里老板的操作才叫到位:记得熟客爱吃猫饭,却从不过问人家婚恋状况;听着客人倒苦水只管递酒,转头就把秘密烂肚里。这种“熟而不腻”的分寸,才是拴住老客的真本事。 留老客不是烧钱打折扣,得挠到心窝子痒处。河南有家面馆琢磨出个妙招,发现老客带新朋友来,后厨默默加半勺羊肉。客人觉得有面儿,下回准还来。这儿藏着学问,会哭的孩子有奶吃,沉默的客人才真“危险”。 数据显示百个不满意的客人里,96个悄没声儿直接消失,剩下4个肯抱怨的算真爱。北京某老字号涮肉的经理每晚翻订台本儿,发现半月没来的老客,亲自打电话:“刘哥,新到的羊上脑给您留了两斤?”十个人里七个立马订位。 别等客走才烧香,成都网红馆子“明婷”的杀手锏是客户图谱,王姐爱吃辣但胃不好,后厨自动减辣增香;李叔好两口自酿酒,存酒瓶永远擦得锃亮。这些琐碎功夫攒下的情分,打折券根本比不了。 买卖人得学会“看人下菜碟”,国营老店知味观发现老大爷们嫌手机点菜费劲,立刻备上纸质菜单;瞧见带娃的宝妈手忙脚乱,服务员自然接过婴儿车。这些暖招没成本,却让人想起家里热炕头。 为老家东北小城里有家炖菜馆整明白了这理儿,去年冬天老板娘发现熟客少了三成,急得满嘴燎泡。后来在每桌摆个二维码:“哥姐吃得顺口不顺口?扫一扫说道说道。”头月收着二百条牢骚:有嫌玉米饼凉的,有抱怨停车费劲的,还有大爷写“粉条炖得忒烂糊”。 后厨按意见单条整改,烙饼屉子加保温层,门口划出六个免费车位,粉条改掐表焖炖。开春儿生意眼见回暖,熟客回流率冲到八成多。收银台贴着老板娘手写字条:“嫌货的才是买货人。” 老客不再登门的真相,往往藏在老板看不见的角落:或许是洗手间永远湿漉漉的地砖,可能是菜单三年不变的沉闷,又或是新伙计那句“扫码关注送饮料”的机械念叨。 留住人心的从来不是折扣力度,而是碟边那碟恰到好处的蒜泥,结账时那句“零头抹了您慢走”的爽快。开馆子像熬老汤,火太猛糊锅,劲儿不足寡淡。 那些十年不倒的铺子,老板准是拿捏分寸的高手:记得住熟客的偏好,却从不越界打听私事;舍得抹零送菜,账目却分明得像清水。当每个推门而入的老客听见那句“老三样备好了”,谁还惦记别家的灶台呢? 阅读原文:原文链接 该文章在 2025/7/1 10:36:15 编辑过 |
关键字查询
相关文章
正在查询... |